第二人生
好像一直很少在网上写私人的东西,但又总觉得有好多想写的,所以稍微写下纪念一下自己贡献了给科研玩乐和搬家的好几年青春。其实一直以来都有很多感想,但博士毕业前完全不敢写。一是觉得可能会当局者迷写不出来什么客观的内容,二是因为我这个人比较迷信不敢在没结束之前就乱写东西。答辩完之后,放松玩乐了一阵子,又紧张筹备搬家一阵子,终于切实地感觉到这一切都结束了。学校生活的完结、学术生活的完结、在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生活的完结。总之,推延了好些年,终于到了不得不开始新的人生的时候了。不过虽然说是第二人生,但也不能说从出生到不久前都是属于同一个第一人生,因为我绝对不是从小就有投身科研的梦想。可是之前的事情常常模模糊糊记不太清楚,简直可以算是上辈子了。感觉自己的大脑为了给新的记忆开辟空间,是不是有把旧的删掉了(汗)。
其实我写这个,也不知道是写来干嘛的,目标读者完全不明朗,也没什么要点真的想要据理力争的。因为这些事情,学术界里的朋友们大家都懂,学术界之外的朋友们又大概没啥兴趣。总之先写了再说吧。(写完回头一看发现全部都是在发牢骚……orz
用语(自己随便胡乱总结的,暂时别较真):
- 学术界:指在高等教育机构、研究所里进行研究活动,不包括企业中的研发岗位
- 工业界:除了学术界以外的所有
- 老板:申到了经费给你发工资、指派你研究项目的那个人
工作:在学术界的 context 下,有时候我是指终身教职- 转行:从学术背景转去工业界找工作
第一是找工作的问题。不久之前当我告诉一些学术界以外的朋友我将要毕业了,好几个人问起我是不是要留校。首先这就是一个超级大误区,因为留校这个概念在我们这一代人里应该说是不存在的。学术界的岗位从比例上来说真的很少。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现在读博的人数太多了, 总之终身教职的数量远远赶不上博士毕业的人数。Nature的这篇文章就说到,他们调查过全球范围内 5700 个博士在读的人,其中四分之三表示自己想要留在学术界发展;但是在英国,每一百个博士毕业生中只有三到四个最后会取得终身教职,美国也好不了多少(没有全球范围内的数据)。不过老实说我自己好几年前也对“留在学术界发展”这件事感到理所当然,图样图森破。 而且即使是能找到终身教职的人,一般情况下地理位置上没有选择的余地,哪里有工作就得往哪里去。当然还有另一条路,就是永远做博后,过着刚入职就要开始找下一份工作的悲剧人生。
然后是,直到读博读了一段时间,我才发现喜欢学习和喜欢研究是两回事。不否认我也很喜欢学习各种新的知识,以前做过的一些小课题也觉得很有趣。然而读博之后,被分配了真正的研究课题,才发现真做起来就没有什么机会去接触新的东西了。虽然为了做课题还是要学习很多东西的,但越学越专,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全新的内容。我老板,更是有一套诡异的方法论,不爱读别人的文章也不喜欢学别人的框架,还不太鼓励我学别的方向。所以有时自己学了些东西,研究用不上,还会觉得白学了。感觉已经本末倒置。
还有就是我做的这种是理论,这种研究真的是没什么应用的。当然申请经费的时候做做样子大家也会说这在什么什么上有应用,但实际根本不是那回事。有人说,现在没应用的研究可能到了五十年、一百年以后就会有应用了。也许这没错,但现在产出的理论研究有那么多,实际上最多只有极少数真的会跟应用沾上边。其实问过不少人,包括我老板,他们做研究纯粹只是为了自我满足(比方说我老板就是因为喜欢解决问题、喜欢竞争)。可在我看来,这就像是对着大海嚎叫而不求回应……实在不太喜欢这种空想。
花了好多时间好多心血做了的事情,最后统统抛弃,剩下好多迷惘。而且这些年因为完全投入自己的课题,完全没有习得其他技能,于是在工业界找工作也四处碰壁。学术界的朋友好多劝我先找一个博后试试(反正也找不到别的工作了是不?),但老实说我感觉在这个节点选择退出是最好的选择了,要不然一直拖下去一直没别的技能,年纪越大越难转行。典型的沉没成本。
发了那么多牢骚,好像没有什么实质。其实还有各种找工作和搬家感想之类的,以后有机会再写吧。